回顾助听器更新换代的历史可以帮助验配师更好的理解现在的助听科技。听力损失患者最关注的问题一直没有变过,但其解决方案一直在改进,期望能在所有环境中都取得满意的聆听效果。
最早的助听方法是将手呈杯状,放在耳后集音。尽管这个方法能起到作用,但助听装置自发明以来就一直帮助人们听得更好。
在19世纪初,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号筒帮助聆听。
(不同类型的号角)
1802年左右,F.C.Rein创造出安装在电话上的无源式扩音器,它能在有限的频段内提供10dB的放大,比较适合轻度听力损失。
1896年英格兰聋校的桌面助听器。
体配式助听器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是最早的电力助听设备,体积大,不便携带,耗电量大,而且碳制麦克风对温度高度敏感。
小型真空管通过控制电子在低压空间内的运动来放大或是增强电信号,它为小型体配式助听器的面世创造了条件。小型体配式助听器的第一代产品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外观更具吸引力,包括麦克风、放大器和两节电池。
在20世纪中叶,晶体管和眼镜式助听器面世。助听器被简化成可每天使用的单一结构。眼镜式助听器的第一代产品于1953年—1959年期间在美国市场销售,占领了大约50%的市场份额。患者可以选择普通的或骨导传声的眼镜式助听器。尽管很受欢迎,但一体化的视听装置被证明是不切实际的。如果患者拿下了眼镜,他们同时也失去了助听装置。同样,如果患者需要更新眼镜,那助听装置也需要更新。
后续的助听器发展主要分化为两个阵营,一种戴在耳后,称为耳背式助听器,一种戴在耳内,称为耳内式助听器。
耳背式助听器 1957年,第一台耳内式助听器
数字时代——1996年真正数字机问世,随后至今不断发展完善。
瑞士峰力听力集团是全球最大的听力补偿解决方案提供商。其产品囊括助听器、人工耳蜗、无线调频系统、通讯系统和植入式助听产品,堪称“听力王国”。 2007年 — 2011年,连续5年全球销售额冠军,是全球听力补偿领域无可争议的领导者,尤其在儿童助听器及无线调频系统细分市场,拥有独一无二的领先优势。